您当前的位置 :天下畜牧 > 畜牧  正文
鹅飞雁舞 岁月当歌
—哈尔滨特产研究所“杂交雁、鸭农林生态产业研究”项目成效显著
2018年12月6日   来源:《中国畜牧业》杂志社   作者:本刊记者 亦戈 项目组代表 王习海


图片1.jpg

草原上自由翱翔的杂交鹅雁


“杂交雁、鸭农林生态产业研究”课题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自选科研项目。该项目主持人哈尔滨特产研究所李世良研究员从事该项目研究20多年。

2018年11月22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王晓鸥科长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主持召开了“杂交雁、鸭农林生态产业研究”课题鉴定会。

项目鉴定委会由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院士(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科学院马逸清研究员(副主任委员)、中囯科学院李长胜研究员、东北师大王德利教授和东北林大李晓民教授等从事野生动物管理、动物生态、畜牧管理、鸟类生态、生态农业、生命工程等专业的专家教授组成。中科院刘兴土院士、清华大学王祖建教授虽未能到场但以书面形式对该项目进行了高度评价。

另外,杂交雁、鸭生产代表王习海、仼旭东、崔艳萍等项目组成员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图片2.jpg

项目鉴定会现场

后排左一、黑龙江省农科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 卫喜明所长

后排左二、“杂交雁、鸭农林生态产业研究”项目主持人 李世良研究员


在鉴定会上,项目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吿、审阅了音像资料,从生物安全、生态环境、立体养殖等多角度进行了质询和讨论。


图片3.jpg

李世良研究员向项目鉴定委员会报告项目总体情况


大雁,是南来北往、春来秋归的迁徙之鸟,然而李世良研究员在“杂交雁、鸭农林生态产业研究”项目中,通过大雁和鹅进行杂交后生产出的后代即鹅雁,把候鸟变成了会飞但不飞走的留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这种杂交鹅雁大约存栏300万只,杂交鸭(野鸭和家鸭的杂交后代)大约存栏500万只。


图片4.jpg

 鹅雁展翅腾飞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李世良研究员在该项目中建立了八项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型以及五项鸟类景观新技术。

八项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型是:1、杂交雁-玉米共育模型;2、杂交雁-高粱共育模型;3、杂交雁-向日葵共育模型;4、杂交雁-乔木果树共育模型;5、杂交雁-人工林中放养共育模型;6、杂交鸭-水稻共育模型;7、杂交雁、鸭飞翔放牧-草原生物灭虫养育模型;8、杂交雁、鸭飞翔放牧-湿地生态利用模型。

五项鸟类景观新技术是:1、无笼网生态鸟园新技术;2、鹅雁大型放飞表演新技术;3、杂交鸭放飞表演新技术;4、雁-鸭等鸟类的自然繁育景观展示新技术;5、游人自捡珍禽蛋鸟类景观新技术。

项目中建立的八大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型和有效利用和创新的五大景观新技术所产生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不可估量。


图片5.jpg

李世良(前排左一)研究员在现场指导


项目主持人李世良研究员长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科学研究和现场指导。据项目组成员王习海先生介绍,已近70岁古稀之年的李世良研究员,今年春夏季节在辽宁盘锦项目试验基地,与饲养场工人同吃同住,坚守4个多月,其间两次大小手术后仍坚持亲临现场指导,总结资料,拍摄照片,收集完善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

专家组对李世良研究员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对特禽雁、鸭的科研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称赞,一致认为:该项目对杂交雁、鸭的外貌特性、食性、生产性能等生物学习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填补了国內外对杂交雁-鸭系统研究的空白。


  图片6.jpg

腾飞的喜悦:我要飞得更高


项目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项目多学科交叉,应用了生物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生态学原理、构建了新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为农林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对国家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顺利通过了对“杂交雁、鸭农林生态产业研究”课题的鉴定,并给予了项目研究成果“国內首创,国际领先”的高度评价。

同时,项目鉴定委员会还指出,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加快成果转化,扩大推广应用,为我国养殖业做出更大贡献。



图片7.jpg


李世良研究员个人简介:

李世良1951年出生于内蒙。中学毕业后在家乡务农,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高考生被黑龙江八一农大牧医系录取。毕业后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先后担任助理畜牧师、畜牧师、助理研究员、研究员。从1995年起至今,一直致力于大雁、野鸭项目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八项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型以及五项鸟类景观新技术,研究成果丰硕、项目成效显著。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可移动阅读本文。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打开网页,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