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杂志社官网,提供畜牧行业资讯与服务-天下畜牧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畜牧业 > 读者之声  正文
“粮改饲”不仅仅是效益
2017年03月29日   来源:2017年第4期   作者:陈丽


    鉴于生猪产业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方式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各地纷纷对生猪养殖企业下“禁养令”,让其“上山下乡”,并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农业部推出《关于促进草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把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因此“粮改饲”走上了生产发展的大舞台。
    一、“粮改饲”改的是什么
    “粮改饲”就是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改成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具体地说,就是把原来用作饲料的玉米种植调整为饲料作物种植,不牵扯到主要口粮小麦、水稻的生产,因此不会影响到食用粮食供给安全。
    二、“粮改饲”优势有哪些
    1.产量更高。“粮改饲”以前,我们是用成熟后的玉米粒作为动物饲料,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作物秸秆被作为废弃物丢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曾作为燃烧材料的农作物秸秆也成为农民手中的无用之物,要么随地扔掉,造成巨大的浪费,要么一焚了之,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年的秸秆禁烧都让基层县、乡政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大量的宝贵经费。而现在,我们推广玉米全株青贮改为饲料,不但全株玉米得到应用,自然产量比起单纯应用玉米粒要大得多,而且后续也没有再处理秸秆的麻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产品更优。所谓玉米全株青贮,是指在玉米乳熟期至蜡黄期间,收获包括玉米果穗在内的整株玉米,然后经切碎加工或贮藏发酵,调制成饲料,用来饲喂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家畜。因此,青贮玉米是发展养牛业和奶业不可或缺的基础饲料之一,也是最经济的饲料,并且在青贮过程中添加了复合菌剂,从而提高了适口性,对有机质的消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了收获指数,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3.效益更高。提倡“粮改饲”经济上的意义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发展“粮改饲”顺应了我国当前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我国改变生猪生产一家独大的畜牧业结构,为着力打造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利于实现农村生产与生态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一方面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统一,从而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三、“粮改饲”怎么改
    1.指导思想。发展“粮改饲”就是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以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做文章,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产业化道路,从而实现产业融合,提升效益的目的。
    2.基本原则。
    一是粮、饲兼顾原则。在特定地区,要考虑粮、饲争地的矛盾,在粮、饲二者之间,仍然要以粮为主,兼顾饲料作物,不能不顾本地的实际情况,搞行政命令式的强制主义。
    二是生态优先、草畜配套。发展“粮改饲”要统筹本地畜牧业发展,以畜定产。要根据本地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妥善解决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展“粮改饲”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畜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畜牧业结构调整。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好政策,努力构建多种形式的利益联动机制。
    四是产业融合、提升效益。发展“粮改饲”最根本目的还是要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增强畜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大幅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四、具体措施
    一是以养带种、为养而种、以养定种。根据本地养殖的品种和规模合理确定饲料作物种植规模,确保生产的饲料销得出、用得掉、效益好。二是因地制宜、合理改种、科学选择种植品种。三是以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补齐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短板。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可移动阅读本文。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打开网页,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